学术研究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科建设 > 学术研究

文学概论精品课程

吉新宏:文学概论精品课程,20101月立项,20137月结题

文学概论精品课程简介

  (一)课程建设基本内容

文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,它是研究文学活动基本属性的重要课程。它着重研究文学活动、文学创作、文学作品、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、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,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理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,具备鉴赏、评论文学艺术作品,解读、评价文学艺术现象的能力。

文学概论课题组组建于2005年,十多年以来,虽然组内成员有所变化,但是课程建设的宗旨始终是,从我校文学概论教学的实际出发,以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为指导,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积极探索,把文学概论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、完善的教学内容、高效的教学手段、一流的教学师资、科学的教学管理的精品课程。

经过多年的努力,文学概论课题组在课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理念: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,努力构建在这种理念指导之下的教学理论体系,并且在教材建设、课堂教学、第二课堂、考试等方面积极进行教改实践。

  (二)构建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指导之下的文学概论教学体系

文学概论历来被认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难学的、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之一。国内各院校文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表现为:⑴理论教学与学生的接受规律不相融,学生感到“听不懂”;⑵理论教学与学生的文学经验、艺术体验脱节,学生感到“不相关”;⑶理论教学与学生的人生经验脱节,学生感到“没有用”。问题的症结就是“文学理论—文艺文本—人生经验”三者的脱节。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。

“文化诗学”是上世纪90年代由童庆炳先生提出的理论命题,目前已经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。它立足于文学艺术文本、着眼于广阔的文化语境,最终落实于具体的文学艺术体验。“文化诗学”最显著的特征是,它立足于微观层面的文艺文本,着眼于宏观层面的文化语境,落实于主体的诗性经验,旨归于社会人生的人文关怀与诗意批评。正是基于文化诗学的这种特质,所以我们用文化诗学观念来指导文学概论教学。

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:把教材文本与学生经验、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、理论普适性和操作具体性有机统一起来并一以贯之。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为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,并为文学概论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照,并以此为基点,进一步带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改革。其主要内容是:

  1.理论—文本—经验“三维拓展论”的教育理念

  文学概论教学的基本途径——“理论体系—文艺文本—主体经验”三者的贯通;三者的贯通结果是两极指标“诗意观念”、“诗性人格”的实现;其中,“理论体系—文艺文本”内化为“诗意观念”,“文艺文本—主体经验”内化为“诗性人格”;文学概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“富于诗意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健全人格”。

  2.文学—文化—生活“三重经验论”的教育理念

  与文学理论相关的人生经验有三个层次:文学经验、文化经验、生活经验 。这三重经验就是文艺学教学的基本立足点。“三重经验论”要让学生明白:文学理论就在我们身边,文学理论“内在于”我们的生活,在我们的人生经验中。

  3.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辨并重的“双向能力结构”

  文本分析、理论思辨并重的“双向能力结构”,是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指导下的文艺学教学的能力培养指标。我们要让理论回到文本(文本细读),也要让理论回到理论(抽象思辨)。

  4.生活—阅读欣赏—写作“一体三面”的学习理论

  课堂教学是文学理论最主要的学习途径,是中心、是主体。但是单一强调课堂教学是不够的。由于文学理论的人学性质和基础地位,还需要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三个方面,即生活、阅读欣赏、写作来共同保证文学理论的学习效果。

  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力求实现教学理念的普适性与教学实践的操作性、教学原则的指导性与教学实践的建构性的有机统一;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实现文艺理论与文艺经验、诗性精神与理论建构、人文关怀与现世效果的统一。“文化诗学教学观”在基本教学理念上主张理论—文本—经验的三维拓展,在教学中实现理论—文本—经验的贯通。它把文学—文化—生活的“三重经验论”作为文艺学教学实践的立足点,以保障文艺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在学生经验层面的实现;然后,它以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辨并重的双向能力结构为能力培养目标,通过课堂教学与生活—阅读欣赏—写作相统一的“一体三面”的学习途径来促成文学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。